有人,人应该自强,人应该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强不息。
所以这篇檄文才被称之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为这种平淡中蕴藏着的无尽的“傲然”,才让它超越了“传国玉玺”,成为了与轩辕剑、九州鼎并列的国宝。
伐天檄文传到长安城后,曹髦拿着这篇檄文来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这个时候的曹植已经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恳求上苍让自己多活几日了。
看到这檄文的时候,曹植的手颤颤巍巍的支撑着他的身体坐了起来,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诵着这篇檄文,最后甚至到了疯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个伐天檄文!”
曹植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道:“此人之才,远胜我矣。”
“其中所蕴藏着的道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曾看到的啊!”
他捧着檄文,像是看到了人生至宝一样。
“得看此文,死而无憾矣!”
话音刚落,他的笑声便戛然而止。
曹髦看着曹植的头颅重重的垂落下来,眼睛中带着满满的痛苦与伤心之色,他猛的充上前去,跪伏在曹植尸体的面前。
“叔祖父!”
丞相署中诸葛亮看着这篇满是豪气的“雄文”,眼睛中同样是带着些许的敬佩之色,他满是感慨的对身旁的众多侍者、大臣说道:“此人才华惊世,写此篇者定然是大虞“祖天师”。”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实已经知道了“祖天师”到底是谁,所以他更加钦佩这一位了。
“当真是惊世雄文啊。”
他摇头叹息:“只是可惜,此等大才不能为大汉所用。”
诸葛亮环视周围的众将、众大臣,低声道:“最后一战、决定了大汉与大虞未来的一战已经到来,诸位可愿随我前往征战?”
在场之人,无不应答。
于是,战起。
盼同三年,夏。
当春耕过去之后,诸葛亮以及众多将士率兵出长安,与大虞决一死战。
这一场战役在后世中有许多的名字,人们对这一场战争的研究兴趣也十分巨大,后世战争史的专家学者如果没有写过关于这一场战争在历史中影响的文章,就不配被称之为“战争史学家”。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战争的影响太巨大了,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场战争有不同的理解,也同样将这一场战争命名为不同的名字。
简单来说,所有人都在争夺对这一场战争的“命名权”,因为这象征着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