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南方地窄民稠,众饶经营,非有力家,不能买田,亩值几金,甚至一十二金,但有水利,岁可收几石,北地无论中下,其价其产,与南悬绝。”
朱标也补充了一句:“按照妹夫的说法,南方丁差,一户每数十人,才出一丁应役,十年才轮当一差。
北方丁丁著役,年年当差,力差苦役的情况很多。”
“总体而言,北方人口虽有人为迁徙的增加,但土地产出对于南方而言,还是极为低的。”
这几年鼓励南人北迁充实人口的事情,进展一点都不好。
朱元璋借着整治胡惟庸的案子,直接搞了不少人发配到北边去屯田了。
“南方田地更加成熟,水利也颇多。”朱标悠悠的回忆着大明这些年的成果:
“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河,足有二百余里,四年,修广西灵渠三十六陡,可灌田万顷;八年,修复陕西泾阳洪渠堰,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诸处方圆200余里的土地;九年,修复四川都江堰。”
至于更多的华北地区兴修水利之事,目前实在是少有。
朱棣一下子就感觉兴修水利没他华北平原什么事。
明明地点也不错,奈何以前大多数被蒙古贵族给弄成草场了。
连大都等地的粮食也是靠着江南供应的。
“大明目前的水利兴修多是小规模的,如此也能惠及更多的百姓。”
王布犁悠悠的道:“接下来就是勘察北方的地形,进行兴修水利,只有种田能够活下来且有盈余,南北方差距不至于过大,那都是极好的。”
“不错。”
朱棣对于王布犁的建议是非常满意,在北方兴修水利,他获利也会更多,就算将来那啥,也不至于手头过于短缺。
兴许就能积累起更多的资本同朱允炆对抗,用不着过于深入冒险了。
只有弱者才会不断的盘算,因为一般情况下输不起,没有重开的机会。
“耕牛还是不够多。”朱棣忍不住吐槽了一句,他也是差人去摸底了。
“牛的事,短时间内是没法搞出来的。”朱标摇摇头,他一时间也很是为难。
北方目前熟田还是太少了。
“还是发挥工匠的本事,制造出一些可以替代出耕牛的木牛。”
“木牛流马?”朱棣忍不住大笑出声。
“倒是可以试一试。”
朱标连连颔首,在耕牛不足的时候,制造出木牛用来代替耕牛,方便百姓耕种,那也是极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