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过于严重,没有远略,只是为了防备这两种敌人,就自废武功。
尤其是因为蒙元的经验,这让朱元璋感觉人一旦入了大海,就不容易受到他的控制了。
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作为保守派的朱元璋还不如忽必烈开放呢。
要不是王布犁建议在科举当中加入算学,朱元璋都打算把这门学问从国子监当中废掉。
像祖冲之的缀术,在唐代还挺流行的,可是在大明数学衰竭,是书遂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就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他对于海外情势,自恃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物品。
他本人又很俭朴,不尚奢华,对海外的奇珍异宝也不感兴趣。
有了“朝贡贸易”这个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万邦来朝”的虚荣心,又可以获得必要的海外之物,似乎没必要让私人出海贸易。
天下百姓都种地,供自己役使,天下太平,于此足矣。
倘若百姓纷纷出海,追求“逐末”之利,既减少了剥削对象,又难以管理,说不定还会给大明的统治造成意外的麻烦。
朱元璋又是个专制思想极其强烈的帝王,这种极端的君主专制思想糅和着狭隘的小农意识,体现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就是海禁政策。
“其实朕是觉得大明与宋代不同。”朱元璋悠悠的笑道:“大宋冗兵冗官冗费,财政负担加重,而疆域狭小,在农业上税收有限,不得不靠着商业来填补。
反观咱大明实行军屯,规模庞大且行之有效,疆土也比大宋多上不知道多少,收来的粮食也多,士卒还能打。
咱大明的官员也是比宋朝要少上不知道多少,不需要依靠海外贸易来维持税收。”
“父皇说的没错。”
朱标先是赞同了一句,相比于大宋,大明还是要强上许多的。
纵然宋朝拥有那么多的银钱,可是他下面的百姓过的就比大明百姓好吗?
“如今我大明对外贸易并不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此时贸然放弃海禁的政策,极大的可能会前功尽弃,导致那两股敌人趁机骚扰我大明海边。”
朱标继续给他老子找理由:“兴许到了永乐时期,这两股势力已经全都被咱给干掉了。”
听到这话的朱棣立马就喜上眉梢。
他爹没解决的事情,他当了皇帝给解决了。
这就说明自己当了这个皇帝是极为靠谱的。
朱元璋嗯了一声,他其实是知道后世子孙开海的事情,就隆庆时期开海就赚了不少银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