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贽嘴角浮起轻蔑的笑意:“为天下大同在四书五经里皓首穷经,都镂心鉥肝了千百年,那老夫试问,可曾实现过?”
李万意在辽东艰苦奋斗过三年多,属于能打“攻坚战”的“教育战线骨干”,被抽调出来,作为预备校长在京师师范学院集中培训。
到了前元,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晚年隐居孔子山中,在孔子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正式创建书院。
过了好一会,耿定向才把这口老痰吐出来,慢慢地缓过劲来。
到了国朝,改名为问津书院,属于湖北境内孔教儒家、程朱理学最顽固的“堡垒”。
皇上的理想是实现“义务教育”,让大明所有六七岁的童子,都能有免费的书读。
同时在万历元年,礼部建立了专门培养新式老师的学院,京师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挂在南北国子监名下,独立招生、分开管理、不同分配,只是共用师资力量。
耿定向双目喷火,“公学公学,不供孔圣人牌位的公学,究竟教的什么学问,育的又是什么人?”
李万意看向曹国宗。
众人闻声转头,两百多双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内阁张相的意思是分三年废除私学,全部改为公学,朝廷要把抡才录士的人才教育根源也掌握住。
李万意当时听到这,就忍不住暗笑。
转头看了一圈,李万意看到了不少幸灾乐祸的脸。
曹参议,我刚分到故里湖北来做校长,武昌的人情世故都还没搞明白,现在遭遇这迎头非难,你可要撑我啊!曹国宗也很为难。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可是楚侗先生,你洋洋自得的话一年前就属于陈词滥调了。你离开京师有一年多,时代变化太快,你跟不上了。
那些名士大儒,各个比耿定向厉害多了。
众人一片哗然。
同时还与同善的士子们,如徐渭、潘应龙、王一鹗等人讨论,四处学习,取精用宏。
以前想方设法进问津书院的世家和官宦子弟,最先提篮跑路。
毕竟现在进士的含金量还是十足的,备受尊崇。
在场的众人,就算官职和功名最高的曹国宗,才不过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妥妥的晚辈。
李贽虽然是礼部尚书,可功名只是一介举人,根本不够看。
怎么破?场面一时僵在了那里。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