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的总结,得失利弊,他一一列出,写得非常详细。
徐贞明是能臣,耐苦实干。
近两年的时间,在甘肃埋头苦干。
不是一味地苦干,而是巧干、能干。在西北苦旱之地,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做的是利国利民之事,建的是千世万代的功绩。
要是大明都是徐贞明这样勤勉又会做事的官员,该有多好啊!
朱翊钧提笔写道:“徐先生所言,朕都知道了。良策利国利民,益于千秋万代。而今入冬,西北苦寒,先生当保重身体。
先生大功,虽千百条貂裘也不足以表彰。但朕知道,先生时常下乡,勘察沟渠堰塘,入田地与老农为伴,咨询实情。
身穿貂裘,实在不合适。
少府监和太仆寺为北地边军定制了一款军大衣,衣长及膝,军绿棉布面料,内塞短绒棉花,均匀分布。衣领衬有羊毛或兔毛围脖,厚实保暖,又不影响行动。
朕叫少府监定制了四件同款的军大衣,嘱特使快马送两件与先生。
先生披此大衣,当知朕在京师对先生关切期盼之情。朕披此大衣,当知先生在西北为国家呕心沥血之累。
先生当保重身体,有了好身体,才可继续为国为民效力,一展先生宏图抱负。切记切记。
御笔于京师西苑紫光阁。万历元年十一月初四。”
陈矩接过这份写满御批的奏本,放到一边晾干。
他目光一扫,飞快地看完了御批字词。
皇上笼络臣下的手段,比世宗皇帝强多了。
陈矩都能想象出来,远在西北的徐贞明看到这份奏章的御批,再接到皇上特意快马加鞭送去的两件军大衣,会是如何的痛哭淋涕。
字行间,没有任何的权谋心思,全是真诚,如何不叫臣下感动?“陈矩,传旨下去,甘肃布政使徐贞明,加朝议大夫衔。”
“遵旨!”
一上午处理完厚厚一叠奏章,朱翊钧吃了午饭,小憩了二三十分钟,又看了一会各地的报纸,有的报纸上做了记号,有些内容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奏本上疏御批,朱翊钧坚持用毛笔。
日常记录,用钢笔。
看书做批注,才用铅笔。
到了下午两点多,太阳开始往西边落下一截,温度也比正午时要冷一些。
“后妃们在琼华岛吗?”
“皇爷,让奴婢派人去看看?”祁言答道。
“去看看,速报来。不要惊动到她们。”
“遵旨!”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