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数学》,中学部分物理和化学知识编写的《格物致知》就是公共基础课。
文思学院、台基学院和杏林学院也必须学,只是他们的考试题目难度会低很多。
通过数学建立逻辑思维,通过物理化学培养科学观念,只有这样的潜移默化,才能把大明学子从一味的圣贤经义中拉出来,从哲学思维基础改造到科学思维基础。
朱翊钧看到一位老师讲得十分精彩,口若悬河,引经论据,说得头头是道,偏偏他讲的是《自然》。
《梦溪笔谈》、《史记》、《汉书》等前朝古籍里的典故,他信手拈来。
“这位老师是?”
李廷机答道:“公子,他是李明淳李子阳,隆庆二年戊辰科探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现任都察院吏部给事中,也被聘为国子监教授,一念公学教师。”
朱翊钧很是吃惊,探花郎,可他《自然》为什么讲得那么好。
“公子,李子阳是上海龙华公学,原龙华书院学子,据说少童聪慧,过目不忘,七岁就爱看《梦溪笔谈》、《齐民要术》、《九章算经》等杂书,十岁研读《资治通鉴》,十五岁治《易经》,曾经来一念堂交流学习,拜在卓吾先生门下,被誉为不世天才。”
李廷机的介绍让朱翊钧和同行众人啧啧咋舌。
又转到另外一间课堂,一位老师在讲《初级数学》下册,以《水经注》和《甘石星经》里的典故为例本,娓娓道来,下面的学生也是听到津津有味。
“这位是?”
“公子,这位是沈万象沈千鹤,隆庆二年戊辰科一甲第五名,出自宁波象山公学,即此前的象山书院,也是位少年天才。”
众人面面相觑,什么时候少年天才这么不值钱了。
千岁爷是先皇嘉靖帝都赞誉过的少年天才,这里又猛地遇到两位。
朱翊钧心中了然,龙华书院和象山书院,是杨金水任统筹处东南办时,在自己的指示下兴办的,被扶植的东海海商集团鼎力资助。
在东南数省精心挑选,选拔了一大批聪慧少年,苦心培养,出两位少年天才,说得通。
突然有声音打破校园里寂静。
“子阳,千鹤,祸事啊!李司业也在!快,快!有人打上门来了!”
一位青袍男子匆匆跑来,厉声大呼道。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