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曾经有着秀才功名,但真要说起来,罗浮倒也算不上是大庆臣子。
不要小看这一点,之所以,有得国之正,唯汉与明的说法。
那是因为其他朝代,几乎都是前朝旧臣。
而汉和明,虽然刘邦之前是秦朝的亭长,可亭长之位,不过是芝麻绿豆的小官罢了,甚至算不上官,放在之后,所谓的亭长,充其量不过是吏员罢了。
可以说,汉朝几乎没有享受过秦朝的福利待遇等好处。
明也是一样,在起兵之后,朱元璋固然是在情势所迫的情况下,有过向元朝称臣的权利,甚至都写过肉麻的奏折,但那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和汉朝一样,明太祖的家底,都是自己一拳一脚打出来的,而不是元朝赐予的。
从这一点上,只有汉朝和明朝才能够算是堂堂正正的夺取了天下。
其他朝代,多半都有忘恩负义的嫌疑了。
而若是罗浮之前仅仅为秀才功名却能够夺取天下的话,以林如海文人士大夫的角度来看,他的得国,完全是不逊汉、明之正的。
当亲自去找了一趟贾琏,从贾琏口中知晓了罗浮之前的的确确只是一个秀才,而且其罗家,甚至还是前朝旧臣,甚至还因为四大家族的欺压,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连父母都因此暴毙。
一时间,林如海可谓是百味杂陈。
一方面,林如海因为妻子的原因,也算得上是和四大家族有很深的渊源。
但另一方面,罗浮之前的经历,若是他真的能够夺取天下,名声之正,几乎有了超越汉、明的潜力了。
一个秀才,却因为朝廷欺压,最终举旗起义,掀翻了旧朝,更关键的是,他们家,数代之前,还是前朝旧臣。
这简直是完美的契合,甚至超越了儒家经典中的诸多原则了。
了解了罗浮的跟脚之后,林如海心中最后的一点顾虑也没了。
他作为前朝臣子,本身可是死在了任上,现在有机会还阳,一方面是因为扬州城隍灵佑侯所托,另一方面则是罗浮的神通。
可以说,从身死的那一刻,林如海就已经是完成了自身作为忠臣的职责了。
辅助罗浮,开创新朝,几乎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当然,作为文人士大夫,在这种问题上,林如海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罢了,这个理由越是逻辑自洽,就越能够让人接受。
从贾琏这边离开之后,林如海几乎是迫不及待的找上了罗浮,选择了追随罗浮。
不仅如此,他甚至当着罗浮的面,开始为罗浮出谋划策起来。
当年林如海的祖上,也是以谋臣的身份,成为了大庆的侯爵。
如今的林如海,只不过是在效法先祖罢了。
甚至在为罗浮出谋划策的同时,林如海还开始联系了林家,打算将整个林家都拉上罗浮的战车。
至于说姻亲的贾家和四大家族,从贾琏口中知晓了罗浮的经历之后,林如海就明白,四大家族已经彻底不可能有任何翻身的可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