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则微型小说,讲述一位妻子去世的年轻男人,在退掉自己住房时,阅读留在桌上的半张纸,用极简主义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半生,然后拾回面对人生的勇气。
王子虚就是觉得,自己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情,不能不说和小说里那位男人的心境有些相似。
顺便一提,斯特林堡在瑞典国内的地位,相当于鲁迅之于中国。
然而这样一位作家,竟然没有得到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
也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在早年经受了很多质疑。
王子虚在搬不走的沙发上坐下。他掏出手机,他在等一条消息。
沙发很暖和,坐在上面,像坐在这个房子的心窝。他又想起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那个18岁少年坐在被掏空的卡车里,应该彷如现在他和这间空房子相依为命。
秋歌:【不好意思,我又来烦你了。你忙吗?】
小王子:【我等这条消息很久了。】
秋歌:【惊喜捂嘴.jpg】
小王子:【我在怀疑,是我自己魅力降低,还是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所以你才这么久没有找我。】
秋歌:【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吗?哼哼,那你有点危险了。】
小王子:【为什么?】
秋歌:【你会想起我,就说明你已经离不开我了。】
小王子:【我经常想起你。我也会经常想起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但这不代表我离不开你们俩。】
王子虚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个身材异常高大的男人,每次走进教室,学生们都以为进来一座移动铁塔。
男生们说,他只需要轻轻一抬手,就能把球灌进篮里,连跳都不需要跳,最多踮踮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内心却有着和他外表的粗狂反差极大的细腻。
现在想来,那算是“细腻”,但在当时,学生们不会这么形容。他们都叫他“魔鬼”。大家都被他的教学方式折磨到发疯。
他很少按照应试教学的目标来告知学生怎么答题,怎么做阅读理解。他喜欢启发性地指导。比如教到《琵琶行》这一章,就让几个学生演白居易,让另一个女生演琵琶女。
他会要求学生演出江州司马表面的落魄和内心的骄傲,演出琵琶女对当年红极一时的怀想和如今的不甘寂寞。他喜欢把文学变成一个活物,让学生们感受,而不是理解。
和其他人不同,王子虚内心其实很欣赏这种教学方式,每次上语文课都很享受。只可惜他的语文成绩并不算拔尖。
在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