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自然也高些。
不过倒是这名工匠话里的内容,也有些出乎朱翊钧的意料之外。
他本以为,火器威力,多是受限于火药。
没想到竟然是炮管子……
只听工匠继续说道:“如今铳内多有砂眼,微有洼突。”
这时候另一名工匠突然插话道:“是咧,经常有砂眼,那样整,俺都没法镟膛。”
“十管能成三管就了不得哩!”
朱翊钧闻言,突然好奇道:“炮管子用的铜还是铁?”
最先那名工匠再度开口道:“陛下,炼铳以铜为上,铁次之,铁比铜加厚则不炸。”
“譬如这弗朗机炮,便用精铜铸之,而造信砲、短提铳等,则是用生熟铜兼半。”
朱翊钧点了点头。
这就是工业体系了。
火器不单单是火器,看的是整体工业实力。
炼铁、炼铜、机关结构、模具、火药等等,相辅相成,互为牵制。
这些行业难题,不是朱翊钧一拍脑袋,背个顺口溜,就能迅速进步的。
得靠技术积累啊!
朱翊钧心中感慨一番,又朝几名工匠问了一些关于火药、浇铸、镟膛的技术问题。
皇帝这边与工匠打得火热。
给一旁的中书舍人看得一愣一愣。
犹豫着要不要事后劝诫一下皇帝,不要过于沉醉于机巧之事。
时间缓缓流逝。
外间的大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时有寒风吹进厂里,众人不约而同缩了缩脖子。
朱翊钧一面听着工匠的讲解,一面翻阅着兵仗局制火器的教科书。
“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轩辕创法以卫民生。”
“……”
“一君二臣,灰硫同在臣位,灰则武而硫则文,剽疾则武收殊,续猛炸则文策奇勋。”
“……”
朱翊钧看得直摇头。
这本《武编》,博采士卒、军官、工匠所有武备识略,成书于嘉靖年间。
可谓是此时火药制作技术的最高理论总结。
但,这种所谓的最高成就,仍旧是拿着工匠的成果,包裹一层儒门的皮。
其中关于火药的“五行理论”和“君臣理论”,歧义多多,前后矛盾。
尤其什么荧惑精气,什么火命风后,搞得跟写小说似的。
这种儒生写科技丛书,不能对工匠进行业务指导事小,将科技树带歪才是坏了大事。
朱翊钧又翻了翻其余几本兵书,不由叹了一口气。
作为火药发源地,一直缺乏革新,不是没有原因。
明朝火器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