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勋贵。
在勋贵方面,朱慎锥做的不错,大明勋贵自土木堡之后在朝堂的地位很是尴尬,虽然地位不低,可手中的权利大大减弱,几乎成了朝堂的摆设。但自朱慎锥担任监国后,虽对京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眼下京营名义还在,可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勋贵在京营的掌控力量是大明建国以来最弱的。不过朱慎锥并没有借此打压勋贵,反而暗中扶持勋贵,尤其是设立御前侍卫,允许勋贵子弟由御前侍卫入军职,并有外放领兵的这条路后,勋贵们瞬间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看到了再复起的希望。
相比文官群体,勋贵要可靠的多,毕竟勋贵们与国同休,如果大明没了,他们的荣华富贵也就没了。勋贵和大明(皇帝)其实是捆绑在一起的,这点和文官集团完全不同,勋贵可以拉拢,哪怕其中良莠不齐,可毕竟也有一些人才。
重用和提拔这些人才,从而形成围绕自己的帝党,这是相当必要的。朱慎锥现在也在这么做,而且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勋贵的陆续投靠,朱慎锥在朝堂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也是勋贵们支持朱慎锥进位亲王的缘故。
除去这些人外,还有一部分墙头草自然也不甘落后,当即表态支持,紧接着各党中人大多也陆续表示同意,虽依旧有少部分人心中反对,可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敢站出来说?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幕发生。
最终这件事在朱慎锥“勉为其难”之下得到了通过,并由首辅温体仁提议进位吴王。
当吴王这个封号从温体仁嘴中说出时,众人对温体仁的无耻已无话可说了。谁不知道吴王这个王爵意味着什么?这可是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王位啊!温体仁这才挑头劝进朱慎锥为吴王,他就不怕以后史书上骂他是小人?是奸臣?问题在于温体仁根本不怕,在他看来以后史书上如何写是以后的事,现在劝进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且史书也是人写的,现在这些人骂他是小人,是奸臣,可未来谁又能保证没有变化?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斩杀了太子李建成,囚禁自己的父亲李渊,直接夺了皇位,却也就被后世称为明君。当时帮助李世民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这些人中除侯君集之后因为反叛而死,其余人哪个不也是名留青史的?
李世民做了如此大事,他身边的这些人哪个担了骂名?温体仁很清楚朱慎锥是怎么样的人,相比崇祯皇帝,朱慎锥雄才大略才是真正的英主,未来等朱慎锥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大明中兴,定是明君,而他这个今日劝进之人怎么可能是小人是奸臣呢?明明就是中兴大明的大功臣啊!再说了,他温体仁一生追求的就是权利,熬了数十年好不容易爬到首辅高位,怎么可能从这个位置上就此跌下尘埃?如果没了首辅之位,让他温体仁回乡养老,以温体仁的性格说不定就郁郁而终了。
为了权利和地位,哪怕是再担骂名温体仁也义无反顾,何况经历了之前救援锦州一事,温体仁已察觉到了朱慎锥对自己的不满和敲打,如果这一次再不做出点事,让朱慎锥对自己的态度改观,那么绝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