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屈,说自己这个郡王根本不管王府中事,也不知晓范永斗和建奴的走私牟利,更没插手过任何具体安排。
这件事和他毫无关系,完全就是下面人所为,他就是冤枉的。可周安民却拿出了真凭实据,其中就有范永斗和郡王府的来往信件,在这些信件中可以证明范家和建奴的勾结背后有他朱求棆在撑腰,正是因为郡王府的缘故,范永斗在大明才会如此肆无忌惮,更勾结地方官员乃至边军,大肆走私物资至辽东,以谋取暴利。
面对这些证据,朱求棆根本无法狡辩,他只能承认他的确收了范家的好处,但仅此而已,对于范家具体做了些什么,他哪里知晓?而且范家这些年孝敬的人多了去了,又不光是庆成郡王府一家,就连永和郡王和西河郡王也是受过范家孝敬的。
对了,不包括郡王,晋王府也在其中,明明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为什么偏偏拿自己开刀?这不公平!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朱求棆还拿出了一些证据加以证明,当周安民拿到这些证据之后直接就派人送到了崇祯皇帝面前,当崇祯皇帝看到朱求棆的供词和拿出的证据后更是气得七窍冒烟,他怎么都没想到大明宗室居然烂到如此程度,堂堂亲王、郡王和商人勾结,出卖国家利益走私获利,至大明天下安危不顾?面对这样的情况,气急败坏的崇祯皇帝直接下旨令山西锦衣卫继续追查,周安民就等着崇祯这个答复了,接到旨意后他大张旗鼓地就把矛头直接从朱求棆转到了其他几个宗室身上,尤其是对晋王府更是亲自前去询问案情,如此变化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原本打算拿周安民做棋子,先处理介休范家,然后再腾出手来核查恒通的杜勋和吴孟明没料到仅仅一个介休范家会牵扯出这么多人来,随着案情越来越扩大,再加上崇祯皇帝直接插手此案,情况已经隐隐有失去控制的迹象。
为了避免事态失控,杜勋和吴孟明找到周安民提出压一压这件事,不要做的过火的时候,周安民苦笑着拿出了崇祯皇帝直接下达的旨意,说这件事他也不想这么办,可现在皇帝下了圣旨他也无能为力,而且他位卑职低,根本做不了主,如果要控制事态,只能由杜勋或吴孟明直接劝阻崇祯皇帝,他们一个是十二监的大太监,一个是锦衣卫仅次于指挥使的同知,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他们在皇帝面前一句话可比自己说十句百句更管用多了。
面对周安民的这个态度,杜勋和吴孟明只能面面相觑,在这种情况下不按着皇帝的意思去办反而劝阻皇帝,这不是和皇帝唱对台戏么?杜勋和吴孟明都是老狐狸,怎么可能做这样触怒皇帝的事来?而且他们在这件事上除了开始的推动外,其中过程基本都是袖手旁观,原本就是打算让周安民在前面冲锋陷阵的,可谁都没想到最终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现在可好,事情越闹越大,两人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早知道这样,当时就不应该任凭周安民折腾,可现在收手也晚了,就算心中再不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