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听完后天启似乎颇为满意,当即下旨启用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接着刘一燝立即表示同意,随着刘一燝的发话,东林党的其他几位重臣也一同表示了同意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个事就算定了。
这一幕所有人全看在眼里,能混到朝堂上的全都是人精,大家哪里会不瞧不明白?这分明就是皇帝和东林党私下做了一场交易,皇帝捏着鼻子没有追究袁应泰的责任,而东林党也因为这个事答应了皇帝起复熊廷弼的要求。
搭好了台子,君臣一唱一和,三言两语就把这个事给定下了。
那些原本准备就辽东之败针对东林党的大臣们心中极为失望,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在这个事上和东林党联手。
事至如此,大家也没办法,皇帝开了口,东林党也同意了,尤其是首辅代表内阁确定了态度,这个事已成了铁板钉钉。
退朝时,不少人望向刘一燝的目光中带着寻味,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其他党人,而东林党的人也不是没有,众人若有所思,也不知道各自心里究竟打着什么盘算。
两日后,天启下了一道赦书给熊廷弼,表示他之前对熊廷弼的罢职悔恨之意,同时招熊廷弼速速入京,以托付辽东之事。
正在家乡的熊廷弼接到起复的旨意和赦书后非但没有喜色,反而忧心忡忡。辽东战事的消息已经传到了熊廷弼的耳中,对于辽东遭受如此惨败,熊廷弼是痛心疾首。
由于袁应泰的缘故,导致熊廷弼在辽东之前的布局彻底失败,而且不仅如此,眼下的辽东局势已比当初萨尔浒之战后更为艰难。
由于辽沈的丢失,大明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被削弱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再加上之前的防线已全部落到后金手里,还有七万精锐的军队的被灭,尤其是白杆军和戚家军的惨重损失,辽东局势用糜烂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虽然熊廷弼不是只懂纸上谈兵的袁应泰,他是有真正本事的人,可面对这样糟糕局面熊廷弼心中半点底气都没。
如果是辽东之战开打之前让熊廷弼复职,那么熊廷弼丝毫不会担心,因为那时候大明在辽东无论是军队还是防线依旧都在,可现在这些已经全没了。
用悲观的词语来形容,现在的辽东可以说是外无应援,内无帮助,熊廷弼的本事再大也不是神仙,他根本想不出来到了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