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谈《第三时效》中的伏线运用。”
“在《第三时效》的故事中,并没有《死刑犯之谜》那样的海量伏线,但是其中有很多的伏线,是值得一一说明的。”
“比如,雪绘对武内的昵称为‘小妮子’。”
“雪绘的证词中,会出现一些非常不可理喻的话‘结了婚的女人是多么从容不迫’。”
“亚里纱不同寻常的大耳垂。”
“雪绘曾因为某种原因打掉过两次孩子,进行过心理疏导,更陷入了自责,和后悔。”
“以及,三年前,武内利晴给雪绘打电话,雪绘举报了武内利晴,同时还有人将线索同步给记者,导致警方的抓捕行动失败。”
“还有最重要的,在故事中反复提及的‘时效’,以及森隆弘被派去调查法官。”
“大家看完了《第三时效》的故事,现在一看到这些伏线,脑海中立刻就会出现,雪绘是真正的凶手这种思维。”
“但大家可不要忘了,在没看到雪绘坦白之前,这些线索和伏线,实际上全部都指向了另一个解答。”
“也就是森隆弘和一众刑警一直认为的案件真相,雪绘担心,抓住武内利晴,会让亚里纱知道自己亲生父亲是谁。”
“而正是有着亚里纱这一条线的干扰,导致大家都忽略了雪绘在故事中的种种不合理!”
“所以,简单来说,舞城老师利用他‘一笔入魂’的笔法,在《第三时效》的故事中,一共设定了两条线!”
“这两条线,就像是《收束》一般,在谜底没有完全揭开之前,无论是哪一条线,都是完全正确的!”
“只有当谜底被完全揭开后,才让人知道,谜底之下还有谜底,谜面完全就是一种别样方式的‘叙述性诡计!’。”
“只不过,这个‘叙述性诡计’运用的太好了,导致许多人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一直没怎么发言的宇山日出臣,听到权田万治的话,脸上露出了恍然神色:
“经过权田先生的剖析,似乎还真是这样!”
“舞城老师在《第三时效》的故事里,一共设置了两条故事线。”
“A线为雪绘被武内利晴侵犯,武内利晴杀掉雪绘丈夫,雪绘为了保护女儿,不想让武内利晴被警方抓住,期望‘时效’结束!”
“B线为雪绘和武内利晴出轨,杀害老公,为了让自己脱罪,于是让武内利晴逃走,期望着‘时效’结束,让自己逃脱法律的罪责!”
“如果按照其他作家来写,一定会利用这两条故事线,写出双线叙事,以此来混淆读者,来达到遮掩谜面的效果。”
“但舞城老师却剑走偏锋,不光没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反而直接从两条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