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廉颇和蔺相如的根本矛盾是赵国外交战略之争,廉颇是贵族出身,嬴姓,秦赵本就是同门同种,赵国王族内部也分为联秦派和抗秦派。
毫无疑问,廉颇是坚定的联秦派,他主张连横以实现东扩。
从早年率军伐齐到后来攻打燕国,足以验证廉颇的斗争立场。
相比之下,蔺相如却是坚定的合纵抗秦派。
他早年曾在缪贤门下做舍人,而缪贤恰恰与燕王交好,蔺相如又是他举荐的。
再加上蔺相如后期在秦王面前宁死都要拼命的架势,足可以看出蔺相如代表国内很多抗秦势力的心声,政治外交路线的不同让廉颇和蔺相如势同水火。
最终让两人冰释前嫌的还是幕后操盘手赵惠文王,并非出于所谓的脸面和愧疚。
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武力强大,涌现出廉颇、赵奢、平原君等很多杰出人才。
在当时,赵国是唯一能在军事上和秦国媲美的诸侯国,所以赵惠文王并非庸才。
渑池之会后,秦国向南发展,攻下魏国、楚国等很多领土。
而赵惠文王则指挥廉颇、赵奢等向东,攻克齐国济西地区,此后廉颇又攻下魏国北部重镇安阳。
几年下来赵国将周边能打的都打了,再打下去就是灭国之战了。
在强溱的虎视眈眈之下,赵惠文王显然不愿拿所有兵力与齐国拼命,而秦赵互为东西战略扩张的地缘阻碍。
他很清楚秦赵之间必有一战,所以他在割还一部分领土后与齐国修好。
他提拔蔺相如的目的,并非表面上他在外交上的出彩表现,而是出于抗秦的需要。
“就在秦赵两军相持之际,秦国丞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前往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秦国畏惧赵括,不怕廉颇的言论。”
“赵孝成王听信谣言,于是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
“赵括善于纸上谈兵,而不善守,改变廉颇坚壁固守的作战计划,下令出击。”
“白起采取诱敌出击、包围歼灭的方针,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列国震动。”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送五百斤黄金为赵孝成王祝酒。”
“栗腹回国后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长大,可以进攻。”
“燕王为此召见昌国君乐闲,乐闲则认为,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赵国百姓都受过军事训练,不能进攻赵国。”
“燕王和群臣都认为可以攻赵,最终出动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
“一路由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另一路则由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孝成王派廉颇与乐乘领兵反击,其中廉颇出兵二十万在鄗城大败燕军。”
“并杀死栗腹,乐乘出兵五万攻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