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是深入人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
“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
曹雪芹:施耐庵根本不存在,不过是罗贯中的化名。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巨作的内容上有许多情节相似的地方。
而且两个作者都是元末明初人,更巧的是俩人居然还在同一个地方。
《水浒传》里面有影射朱元璋的内容,因此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
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相对多一点,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
《水浒传》的明代早期版本有不少罗贯中单独署名的,后期版本中才出现了施耐庵与罗贯中的联合署名。
从名字分析施耐庵用山东口音正着读就是实乃俺,倒着读就是俺乃是。
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因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都是罗贯中,施耐庵只是罗贯中为了避免麻烦取的化名罢了。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编撰小说数十种,这些作品中《三国演义》的成就最高。”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以刘备、曹操、孙权三方的争霸为主线。”
“以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的智谋为辅线,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百姓的痛苦和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创作《三国演义》时,罗贯中主要参考《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但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比如对三国时期各方势力进行描绘时,对刘备一方有着明显的倾向和偏爱。”
“对曹操和司马懿的魏国,表现出极大的厌恶和批判。”
“对孙权和周瑜的吴国,表现出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尤其是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相互成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赞扬。”
“其实这何尝不是罗贯中自己心声,多么想遇到自己的伯乐成就一番事业,但却遇到张士诚这样扶不起的主子。”
“罗贯中的三国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现实,写的又何尝不是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