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这一次,他没有听到公主留中的命令,而是吩咐他护送已官升侍中的荀彧前去宫门宣读圣旨。
“圣旨?什么圣旨?”
“大将军这可是有对策了?”
走在前往宫门的路上,心急难耐的董勇终于忍不住张口问荀彧。
然而,荀彧却只是笑而不语,急的董勇如热锅上的蚂蚁。
董勇深知苏曜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但这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抗议浪潮,他虽然知道苏曜近几日与荀彧和王凌等人频频会面,但却实在想不出苏曜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
揣着满肚子的心事,很快,两人便来到了宫门前。
此时,宫外的学生们依旧情绪激动,高呼着抗议的口号,声浪滔天。
荀彧站在宫门前,深吸一口气,高声宣读圣旨:“圣旨到!太学生们听旨!”
学生们闻言,纷纷停下呼喊,目光聚焦在荀彧身上,眼中带着深深的疑惑。
尤其是听到那圣旨开头,并未有什么申斥,反而在说他们关心国政,忧国忧民,其心可嘉云云,就更是一头雾水了。
老实说,在这桓灵两帝当朝的时候,他们组织过了数次声势浩大的运动,但从未抱过什么太大的期待。
毕竟,倘若只是抗议一下,就能让当权者倒台,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便是那些阉宦们,最多也就是迫于声势,适当收敛。
但是为此他们也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一次,面对苏曜颠覆性的改制,他们同样很多人也都是抱着舍身成仁的勇气而来。
如今,一听这圣旨的开头,都是心中一愣。
怎么?难道那大将军还真的要退让了不成?
然而,很快圣旨上的内容便是话锋一转,申斥他们受人挑拨,言行过激,聚众抗议,扰乱朝纲,明令他们即刻解散,各安其位,好生学习。
倘若明日再有聚众闹事之人,将统统予以记名在册,不准参加登基大典后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那是什么???”
听到了圣旨的内容,聚集在宫门前的学子们全都傻了眼。
只能模糊的猜测,大概又是那位特立独行的大将军搞得什么新奇玩意,但是却完全不知这和他们有何关系。
不过,荀彧来此自然不是卖关子让众人猜的,很快便在周围兵士们的一声声肃静后,大声解释起来:
“科举,乃开科制举是也。”
“大将军深知治国安邦,人才为基之道。”
“此次虽新帝登基在即,然天下大乱未定,正是急需贤才之时。”
“故而,大将军为选拔天下英才,特请皇命,于登基大典后即刻举办首届科举考试大会,其意在以才取士,故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士农工商,皆可报名参与,一试身手,展露才华。”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优中选优,依次晋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