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赵,虽然不至于完全不敢和秦国作对,却也几乎是一旦和秦国开战,全国上下当即就要陷入粮食短缺,只能假他国之手‘曲线救国’,从秦国手里买粮食来吃。
掌控程度高一点的,比如齐,更是成为了关东六国当中,唯一一个未战而降,直接跪地称臣的国家。
甚至更早的时候,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鱼盐之利九匡诸侯的故事,也明确无误的告诉后世人:粮食安全问题,早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引起华夏统治阶级的注意。
说回眼下。
少府内帑官营粮食,保证了关中粮食市场的绝对安稳,这自然是政治层面的成就;哪怕不赚钱甚至赔钱,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去做的事。
可终归是文、景两代先皇在位时期,赫赫威名的‘貔貅’——凡是少府内帑经手的项目,那就没有不赚钱的。
这不?
粮食官营,一石粮食一钱的利润差,竟也硬生生给少府内帑,带来了每年高达七万万钱的庞大收入。
每年七万万钱,过去五年便是三十五万万。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要知道汉家在整场河套战役的总支出,也才不过四十万万钱!少府内帑过去五年,通过官营粮米所得到的利润,差点就把这一场战役的花费给报销掉了!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直观的话,再来看一组数据。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外加先孝景皇帝前三年,这总共三十年的时间里,父祖为刘荣留下的少府内帑,共存下了总计近三百万万钱的庞大积蓄。
平均选下来,大概就是每年十万万钱。
考虑到太宗皇帝年间,天下人口还在两千大几百、不到三千万,每人每年四十钱的口赋,收上来也不过是十二万万钱以内;
换句话说,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那些年间,少府内帑每年都从收上来的十一、二万万口赋中,省下了至少十万万钱攒了起来。
为什么说是‘至少十万万’,而非十万万左右?别忘了——太宗孝文皇帝攒下来的家底,先帝可是已经败了一波!吴楚七国之乱!
一场吴楚七国之乱,光是大军出征平叛前,先孝景皇帝与窦太后给周亚夫、窦婴二人的三千金赏金,外加将帅们获得的赏赐,便已是折价上万万钱的支出。
若是加上在那之前的几年,长安朝堂在梁都睢阳一线的经营,以及平乱过程中的粮草辎重消耗;——毫不夸张的说,一场仅仅只维持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就让汉家长安朝堂中央,耗费了高达三十万万钱。
有了这些参照,再来看少府内帑官营粮食,年得利七万万钱,也就不难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了。
少府内帑每年的财政收入:口赋,大致在十二、三万万钱;官营粮米所得的这七万万钱利润,让少府内帑的财政收入瞬间暴涨五成以上!
再加上过去这几年,刘荣捣鼓出来的陶瓷器,也细水长流的为少府内帑,带来了一笔极为庞大的财富。
结合此间种种,对于刘荣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