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例子,便不难发现这一点。
——太祖高皇帝之时,太子刘盈好儒、软弱,颇为太祖皇帝所不喜;
及至戚夫人得宠,皇三子刘如意水涨船高,为太祖高皇帝评价为:类己!朝堂内外闻之而惊,当即便找上了太祖刘邦,委婉劝谏道:陛下已经册立了储君太子,如今却说另一位公子肖父、类己,这恐怕是在动摇宗庙、社稷的根本,纵容某些歪风邪气啊?
不料太祖刘邦当即摆摆手,满不在乎道:太子之所以是储君,是由于太子乃嫡长,又颇得朝堂内外爱戴;朕觉得幼子类己,则不过是作为一个父亲,对某个更像自己的儿子多些偏爱罢了……
到这个时候,整个朝堂上下的元勋功侯,就都知道事情大条了。
为什么?因为但凡当时的刘邦,没有萌生出易储另立,废刘盈而以刘如意为储的念头,就必定会从善如流的说:啊?居然是这样啊?
我不过是说小儿子像我,居然就对宗庙、社稷,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大家提醒的实在是太对了,朕再也不这么说、再也不这么做了!
——这,才是皇帝‘无心之失’后应有的态度。
但刘邦却选择为自己明显不合时宜,甚至不恰当的行为,寻找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敷衍至极的理由。
而君王在这种时候、类似情况下找的理由,其实都可以直白的翻译为:朕给你们面子,给你们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但想让朕改,不再这么干?想都别想!
于是,朝堂内外闻炫音而知雅意:陛下,恐怕是想废太子,而立赵王刘如意!之后的一系列纷争,便都由此作为开端。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也还是同样的皇帝引幼子为‘孝父’‘类己’,从而导致储君不稳,朝堂内外人心不安。
只是那一次,换成了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之争。
时慎夫人得宠,慎夫人所生皇四子刘揖,更独得太宗皇帝宠爱。
同样的‘肖父’‘类己’等评价,外加一个梁王太傅贾谊,依旧是引得朝堂内外惊觉;入宫朝见,以劝谏太宗皇帝:储君已立,陛下不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幼子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甚至还有人,拿出太祖高皇帝年间那次事件,来隐晦的提醒太宗皇帝:废长立幼,万万行不通!非但行不通,反而还会为那幼子的母亲,招来不必要的灾祸。
戚夫人前车之鉴,还请陛下,好自斟酌啊……
同样的道理——但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