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蚁的视角展开的呢?成丞又为什么让褐蚁爬过杨冬的出生时间和过世时间呢?是有什么隐喻和象征吗?还是有什么别的意图?他总觉得成丞不会有闲笔。
他喝了口水,继续往下看,叶文洁和罗辑的对话还在继续。
罗辑认为目前可知的文明只有人类一个文明,研究宇宙社会学似乎没有意义。
叶文洁说正是因为没有人做,才有机会。
她还说明了这个学科的研究价值,并试图提出了两条宇宙社会学的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
看到这里,朱华再次有了阅读《三体一:地球往事》时那种震撼的感觉。
不同于其他科幻小说,其他科幻小说要么幻想某种未来科技,要么引入某种外星文明,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科幻”之处。
而《三体》中虽然也有外星人,有三体人,但它最迷人的根本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它的真实性!他真的仿佛在看一种宇宙文明下的文学纪实一般!就如此处的“宇宙社会学”: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点,宇宙中各个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都被巨大的距离滤去了,变成了一个个拥有参数的点,于是就更容易建构数学模型。
哪怕这样的理论出现在正经的科普文章上,他也觉得没任何违和感。
换句话说,这确实很“学术”!——
其实《三体1:地球往事》出来之后,圈到了很多大咖级别的粉丝,如一些科技领域的老板,一些政客、巨头之类的。
当然,也产生了不少“重量级”的黑粉,水木年华的教授喻宇辰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喻宇辰在节目上公开声称:科幻在所有文学题材中属于贫乏的存在。
他还说它(三体)只是便利地使用了一些科学元素。真正打动人们的还是故事中的人性。而讲人性的电影并不在少数,比《三体》好的也很多。
所以对于《三体》被很多人追捧他实在不理解,甚至是“大跌眼镜”。
当时,他的言论一出,就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网上铺天盖地全是对他的批评。
后来,他被批评后,又参加了一档电台节目,再次提到了对《三体》的看法。
他认为西方科幻文学以科幻、预言的方式,揭示科学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而天夏科幻文学缺乏此类反思,基本上是对科学满怀热情的讴歌。
大众这才知道,他哪里是对《三体》的剧情不满,而是对《三体》没有按照西方的叙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