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心中的担忧却难以消除。若是此时贸然恢复科考,仍旧回到八股取士的既定轨道,恐怕于国于民不利,后果不堪设想啊。
见周进仍在犹豫,王允情绪愈发激动,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几分恳切,几分决然:“陛下,老臣为全天下读书人请命!科举关乎国家兴衰,关乎民心所向。若陛下还不同意,老臣实在无颜再居内阁首辅之位,恳请陛下恩准老臣辞去职务。”
周进闻言,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走到王允面前,亲自将他扶起,说道:“王首辅,快快请起,此事重大,朕需慎重考虑,你又何必如此。”
王允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陛下,老臣一生为朝廷,为天下,如今所思所想也皆是为了我新民朝廷的长治久安。科举之事,刻不容缓啊。”
周进看着王允那苍老却坚定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王允是为了朝廷好,这位老臣一生忠心耿耿,为了朝廷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深吸一口气,说道:“王首辅,你的提议朕已听进去了。只是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你能否拟订一个更成熟的方案出来,待朕看过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王允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嘴角微微上扬,激动得嘴巴都有些歪斜了。他再次行礼,说道:“陛下英明!老臣定当殚精竭虑,尽快拟订出一个周全的方案。”
周进看着王允,心中暗暗叹息。他知道,恢复科考一事,终究是躲不过去了。但他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他和王允等一众大臣,共同去面对,去化解。
王允退下后,周进又回到了书案前,他看着那幅天下舆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恢复科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步棋若是走错,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新民朝廷的未来。
而此时的王允,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坐在书房内,迫不及待地铺开纸张,准备开始拟订科举方案。
他的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科举盛景:各地的读书人纷纷奔赴考场,他们怀揣着报国之志,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这些人才,将成为新民朝廷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允日夜忙碌,查阅各种典籍,参考前朝的科举制度,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精心拟订着方案。他还召集了一些朝中的饱学之士,共同商讨科举的细节,力求让这个方案尽善尽美。
金陵城的秋夜,静谧而深沉,内阁首辅官邸的内书房里,却透着暖黄的灯光。王允老大人端坐在雕花梨木椅上,神色疲惫却又带着几分期待。
刚才,他派下人去把儿子王成学叫过来,想让儿子帮他把把关。
听闻脚步声,王允老大人抬眼望去,见儿子王成学正推门而入。
“成学,你来啦。”王允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后的欣慰,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待王成学坐下后,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