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出台不至于草率、不合民情。
随时可以教育大臣,纠正小错误,防微杜渐,预防贪腐。
通过秘密渠道,还可以提前发现有用人才,可以预先获知某些人的罪行,早做罢黜准备。
从密折的字里行间还能发现大臣的优劣,判断其性格,或者通过别人的揭发,分析大臣心理。
最重要的是,能扩大见闻,熟悉庶务!天幕都说雍正一辈子没出过京城了,但他坐在皇宫内,可以通过密折制度获得许多最真切的消息!是真正意义上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赵祯心里羡慕的要死!他想不想用?想得发疯!
但能不能用?除非他真疯了,否则必然是不能用的。
皇帝轻扫了一眼庭院内的大臣。
有一个算一个,俱都是轻蔑之色。
此时的官员跟后面朝代的官员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
有私心,但也有公心、有自尊、有正气。
还有几分士可杀不可辱的傲气。
至于明清的大臣。
赵祯现在想想明朝君臣之间的诡异漩涡都脑袋疼。
好东西,但现在不能用。
赵祯惋惜的叹了一口气,不经意间看到狄青平静的面孔。
嗯?脑中灵光一闪!他有了个点子。
文人清高,武人可不一定啊。
……
【看似君臣远隔千里,但有了密折,雍正往往比内阁大臣更为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
【而且通过平日里大臣之间互相的揭发、监督,皇上对事情有了提前的判断,做出的决定往往就具有了前瞻性。】
【而密折制度,实际上也达到了雍正想抛开内阁处理政务的目的。】
【因为所有官员汇报的事情,首先的阅读者是内阁,然后呈送给皇帝,再返回各处。一套流程下来,要耗费很多时间。】
【而且,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早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雍正通过奏折渠道获取了很多需要保密的事情。】
【可运行一段时间后,雍正渐渐发现,密折制度虽然隐秘,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正规渠道,遇到某些军国大事,若是仅靠私人汇报的奏折,难以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办事的效率依旧不高。】
【他就开始寻找一种既可以公开议论,又简便高效,且能保证私密的方式。】
【军机处应运而生。】
……
大明·崇祯时期朱由检听明白了。
“他要对内阁动手?”
他是真惊讶的难以自持了!雍正的行为已经脱离守成之主的范畴了。
只看内政制度,这人完全是开拓之主!如果说清初的制度还延续着明朝,那雍正就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再上一层楼。
“军机处……”
但朱由检想不明白。
这军机处是独立的一个小内阁吗?那不就是跟内阁重复了?
而且题本奏本的流程也没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