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这土地只能供这些耕种者使用,不能随意买卖。
若说其中有什么不同,便是这“均田制”是直接将田地分发到种地的黔首手中,由黔首来缴纳赋税。“井田制”则是周天子将田地租借给底下的诸侯,诸侯又将土地租借给卿大夫与臣属等,届时,诸侯及其手下的卿大夫给周天子缴纳赋税。
坐拥这些田地的诸侯与卿大夫经过代代积累,势力会变得越来越强。而在井田上辛苦劳作的黔首们,则没有任何好处可拿,他们在耕种之时自然也提不起干劲。
一百多年前,商鞅看出了“井田制”的种种弊端,于是,在变法的过程中,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化。秦国的黔首想要获得土地和爵位,便得拿军功来换,上战场去拼。
正因如此,大秦锐士才会如此悍勇,闻战则喜。
这种获取田地的方式,在战时没什么问题,待天下平定之后,他又该将这一条换成哪种策略?
若是像李令月的大唐一样,采用均田制,大秦与六国之地有没有那么多的田地?
嬴政渐渐皱起了眉。
秦国的军功制是按照人头来的,斩了几颗敌人的头颅,都对应着不同的爵位及田地奖励标准。
若秦国大军当真按照嬴政原计划的那样,逐一推平六国。等到六国灭亡之日,别说拿出无主之地来实施“均田制”了,嬴政很可能连本应兑现的军功制奖励都给不出来——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许多地来啊。
总不能把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老秦人都迁到六国之地去种地,让原六国之地的黔首无地可种吧?若嬴政真这么做,便又要滋生一场动乱了。
也是在此刻,嬴政下定了决心,对待六国,要尽可能以攻心为主,最好是能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劝说他们投降,将他们的城池与黔首纳入到秦的管理下。
若六国国君实在不肯投降,嬴政也要尽可能减小战争的规模。如此一来,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军功制无法兑现的矛盾。
待嬴政完成一统六国任务之后,再对土地这一块的律法进行变更——而这一块,往往也是最得罪人的。
用一种新的律法来替代军功制,给黔首们一条新的上升通道……
一时之间,嬴政陷入了沉思中。
这时,李令月又对他道:“陛下莫要轻视文教方面的力量。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文教的功效虽非立竿见影,却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譬如当今之世,士子对本国国君不满,便会选择离开本国,去寻其他的国君来辅佐,百姓们也在诸侯们的不断征伐中随波逐流,无所谓自己究竟是哪国之人。归根结底,是他们缺乏对本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