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亦接连起身,或呈具体施行之建议,或表对圣上深谋远虑之钦佩。一场关乎如何更优施行此计划之热烈讨论遂展开,太极殿内弥漫着前所未有之沉稳与共识,仿若空气中皆洋溢着为国家未来戮力同心之坚定信念。
在深入探讨中,工部尚书段纶针对纪念碑的建造技术,以及建造材料选择提出了详细的规划。
他强调,除了选用最上乘的石材保证其历久弥新外,还需引入最新的建筑技艺,确保纪念碑的稳固性与耐久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户部尚书戴胄则从财政角度出发,提出应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纪念碑及其周边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充足,同时鼓励民间捐赠,让这项工程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举,进一步加深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面对各位重臣的积极谏言,李世民深感欣慰。他点头赞许,并指示相关部门立即着手筹备,务必确保工程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大唐的国力与智慧。
此外,李世民还特别提到,应举办隆重的奠基仪式,邀请英烈家属及各地代表参加,通过仪式强化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这份对英雄的纪念,成为全民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宏伟而又细腻的蓝图,逐渐在众人眼前铺开,这不仅是一座纪念碑的建立,更是一场精神与文化的复兴。
这场决议,不仅决定了纪念碑的塑造,更是对大唐精神风貌的一次重塑与升华,预示着一个更加团结、强大的国家形象即将屹立于东方。
正在大家讨论的兴起之时,原本其乐融融、弹冠相庆的大殿内,突然传来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
“陛下,微臣有异议。”
李世民听到这个熟悉的嗓音,嘴角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下移,缓缓落到了魏征身上。
“魏爱卿,有何见教?”
魏征手持笏板,躬身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大唐如今威震四周蛮夷,百姓们安居乐业,离不开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舍命搏杀,陛下为他们竖立大唐英烈纪念碑,无可厚非。臣身为大唐其中一员,亦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魏征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随即抬起头环顾四周同僚,缓缓道: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素来是武将拼杀在前,文臣治国于后。”
“武将开疆拓土,文官治国安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故而,臣窃以为,此次纪念碑的建立,不应仅局限于颂扬武功,而应是武治与文教并重,方能彰显我大唐文武双全之国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