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划算的。
当然,这个主意他高泰运是不会告诉段和誉的,否则段和誉把他的这一番心思告诉了吴敏,让大宋皇帝知道了他心怀叵测,那会激怒大宋的。
这种事只能做不能说。
因此高泰运找了一个看似挺合理的借口,他说道:“现在如果我们把兵力投入到东边去打三十七蛮部,万一大越国进攻大宋,南部战火扩大,烧到了咱们大理边境,我们没有兵力可以应对,必然吃大亏。
所以咱们得把兵力集结在与交趾与大越国和大宋接壤的三角地带,以防战火蔓延到大理来,殃及百姓。
同时在大宋需要我们大理出兵协助的时候,也方便出兵帮助大宋对付大越国。
至于三十七蛮部,他们一时半会儿是成不了气候的,西南夷也不是好惹的,加上有大宋在后面支持,所以能挡住三十七蛮部的进攻,咱们还是先顾着咱们这一头为好。”
高泰运说的其实也是有依据的,在五十年前宋越熙宁战争中,当时大越国大举入侵大宋三个州,烧杀抢掠,血洗城池,杀了数十万大宋边民。
当时战火就是烧到了大理国,大理的边界遭受兵乱之灾,也有不少边民被杀,村镇被焚烧。
而大理国当时根本想不到战火会烧到大理国来,迅速调兵将乱兵驱逐出了边境,但损失已经造成了,哭都没地方哭去。
有了前车之鉴,使得高泰运的这番说辞很有说服力,段和誉当然只能点头称是。
毕竟出了这么大事,如何抉择他还真没主意,在没有得到大宋明确指示前,他还是随波逐流为好,反正这也是大宋对他的要求。
段和誉点头答应。
当下,高泰运没有发兵攻打三十七蛮部老巢,而是将大理的军队主力都调到了东南与大越和大宋接壤的区域,以防战火蔓延。
事实上,这次战斗跟五十年前的熙宁战争不一样,那一次是靠近大理边境爆发的。
而这次其实远离了大理国的边境,是在大越和宋朝的边界靠近海域的地方,也就是北部湾处,距离大理还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高泰运找这个借口罢了。
就在大理国即将出兵又紧急刹车,坐山观虎斗的时候,大宋和大越国在南部边陲小镇展开了激战。
大越国这一次是孤注一掷。
出去的张伯玉迟迟没有回来,而大理国三十七蛮部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发动了对大宋西南夷的进攻。
他并不知道三十七蛮部是因为得到了金国的国书,约定他们在这个时候出兵的。
而大越国的使臣张伯玉被大宋抓获,金国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