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注重犯人的饮食,每次当值时只要犯人用餐,他都会先亲自尝一尝牢饭的咸淡滋味,确定可以接受之后再给犯人送去。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查阅犯人们的卷宗,一旦发现可能涉及诬陷、蒙冤之事,就积极向上司申诉。
当年秋天刑部重审,李文安申诉的几十名犯人竟然全部获释出狱(可见当时大清的官场风气和法治烂到什么地步。)
至此,李文安的名声一炮打响,他也陆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升官,直到成为记名御史。
李文安不但当官好,教儿子也有一套。
他的儿子李鸿章,在李文安中进士十年后,以二十一岁的年纪考中举人。
第二年,二十二岁的李鸿章一战科举会试失败。
会试失败后,李鸿章经老爹李文安走关系介绍,拜入当时公认的大清汉人第一才子门下。
这个人是谁呢?
没错,就是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
在曾国藩门下求学两年后,二十四岁的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
二十四岁的进士是什么概念?
他的老师曾国藩,公认的天才人物,二十八岁才中进士。
还有另外一个也非常有名的汉人大臣纪昀(纪晓岚),三十一岁才中进士。
李鸿章中进士的年纪比曾国藩年轻四岁,比纪昀年轻七岁。
在当届科举进士中,只有李鸿章一个人的年纪是二字头,其他进士都是三十、四十岁。
李鸿章中了进士之后,和安徽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过往甚密。
得知太平天国做大,朝廷打算在各地组织团练的消息后,李鸿章果断怂恿吕贤基上奏章自荐。
吕贤基自觉不会带兵,就借故推脱。
没想到,李鸿章竟然当场挥毫泼墨,给吕贤基代笔写好了一份奏章。
吕贤基一看这以自己名义写好的奏章,竟也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起来。
于是就送上去了。
然后咸丰就批准了,让吕贤基和曾国藩一样以在籍侍郎的名义,出任安徽团练大臣。
任命一下来,安徽省会安庆被攻陷的消息也来了。
吕贤基一下子就清醒了。
特么安庆都完犊子了,你让我去安徽和太平军对战,这不是要我死吗?
圣旨已下,吕贤基不去也得去。
他就哭笑不得地对李鸿章说:
“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在吕贤基的奏调下,李鸿章就以团练大臣幕僚的身份回归安徽。
没几个月,随着北伐军出动,安徽境内局势越发糜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