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料到出奇的顺利,又过了十天,史思明的密使便带着降书出现在了肃宗面前。肃宗大喜过望,下旨封史思明为太原节度使,赵国公,封地千里,史思明对梁州的攻伐停止,变换旗帜,转头开始向河东道进发。
心头大患解除,再加上长安解围,肃宗对于李非早先的提醒便弃如敝履,在李辅国的建议下,在益州立广平王李豫为太子,由于韦坚居功至伟,被肃宗加封太子太保,护国公。
也就是在此期间,郭子仪和屈海联名上书,说守备长安李非居功至伟,也并非刻意截留军资,而是为了力保长安不失,恳请肃宗恢复李非相位,肃宗为求李非和韦坚平衡,其实心中也有此意,便同意了。
很快,从蒲州传来消息,经过在洛阳周边不断的打探,发现安庆绪率兵五万已经返回了洛阳,洛阳城四门紧闭,可见城头白绫飘动,城内有喧嚣鼓噪之声,也有胡乐传出。随后两日,又见数千人马着丧服出城,似是护送棺椁,北上入了河北道。
这就等于宣布了安禄山的死讯。
李非立即将此事奏报益州,满朝文武无不欢呼雀跃。
但韦坚此时却是眉头紧锁,因为这个消息太过于突然,此前没有一点兆头,随即上书说长安奏报安禄山死于外伤,或有贪功之嫌,作为主帅,安禄山不可能直接参与攻城,只能是暴病而亡。而李非为了增加自己的功业,便虚领功勋,肃宗觉得有理,便派鱼朝恩赴长安并作为监军驻扎,了解情况。
安禄山终于死了,李非三人得到确切的消息过后,互相击掌相庆。
不过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回想过往,李非有些百感交集。
这么多年,他用尽手段,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安禄山一路飞黄腾达,如今安禄山真的死了,心中却突然空落落的。神明的预言虽然得到了完美的印证,但对于李非来说,并不算是一种成功。
李非自己有种预感,安禄山虽死,却可能是更为纷乱时局的开始。
++++++++++++++++++++
下辈子
李飞的疑惑不光如此,史料中关于火枪的记载只是寥寥几句,但对于火枪的功用却没有提及。
难道安禄山的死亡,跟火枪完全没有关系吗?
安禄山本来还有几年的寿命,又怎么会提前暴病而亡?
如果曲海不断给另一个屈海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