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大制片厂自负盈亏,每个厂都在想方设法搞钱。
但是投资人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时代也不同了,早已不是从前电影厂高高在上的时候了,项目如果不好,没有人愿意投一毛钱。
其他厂也在寻求同类型合作者,有的也找到了类似的,只不过像周彦这样优质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也是因为找不到周彦这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说,所以才会有那些酸言酸语。
《歌手》自筹拍以来,周彦就没有过问过,他对工作室的导演施行的都是放养政策。
除了在预算上给他们把把关之外,其他事情他向来很少过问,全靠导演们自己发挥。
霍建起他们这样的导演,不用周彦过问,电影也不会拍砸的,反而他问多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发挥。
不过今天既然碰到了,周彦也决定过去看看。
霍建起自然是在剪辑室的,一个好的导演,肯定要多跑剪辑,不能过于依赖剪辑师。
当然了,导演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吸取剪辑师的意见,因为导演在看自己的片子时,很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
即便很多导演尝试着跳出来看,但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人是情感动物,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再理智的人,也依旧会带着感性的目光,甚至于说,理智本身,就是感性的一部分。
在剪辑这部分的工作上,国内跟好莱坞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相较而言,国内导演在剪辑方面的权利以及自由度要更高一点。
但是在好莱坞,只有少数部分导演才能拥有最终剪辑权,大部分的导演,都是要制片人以及剪辑师的。
之前华纳为了吸引周彦帮他们拍电影,就曾提出过,可以让周彦拥有更高的剪辑自由,这对一般的导演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好莱坞有这样的规则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很多导演对剪辑的把控并不好,剪辑可不是说拿个剪刀就能干,它毕竟是个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另外,确实很多导演会陷入自嗨,最终剪出来的东西只有导演自己能够看得懂,商业性大打折扣。
很多人观众迷信导演剪辑版,认为导演剪辑版更能够表现导演的艺术理念。
这也有一点道理,但事实上,很多导演剪辑版既没有商业性,也没有很好的表达出导演自己的想法,只是导演自己认为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已。
周彦认为,导演还是要懂一些剪辑,最最基本的,也要理解剪辑对于电影来说是什么东西。
很多导演把剪辑师当成工具人,认为剪辑师就是帮助自己表达的那把“剪刀”而已,这个想法非常不可取。
周彦拍了第一部短片之后,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泡剪辑室,当年长安厂的剪辑室就跟周彦的家一样,他去剪辑室比在那里工作的人都要勤快。
霍建起也是好久没见到周彦了,此刻见周彦过来探班,他笑呵呵地迎上来,“周导今天怎么有时间过来?”>> --